hth电脑:
2012年3月,中国首个以“中奥合作”命名的国家级生态园落户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现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历经10多年的发展,中奥苏通生态园在不停地改进革新实践中,从苏通大桥北翼的“一片洼地”蝶变为“科创之城”,中奥苏通生态园成为深化中奥两国友谊的“桥梁纽带”,树立了跨国产业合作的生动样板。
聚焦“江海生态城、国际创新园”总定位,在仅新增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前提下,生态园创造了相当于南通单个县(市、区)1/9的GDP、1/5的财政收入。截至2024年,生态园累计登记注册法人企业超5000家,其中外资企业130余家,累计利用外资近20亿美元,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国际合作园区发展示范案例。
展望未来,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虞越嵩信心满满地表示,将以“中奥合作体制创新区、生态环境建设先导区、国际高端产业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发展目标,通过借鉴奥地利及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开放与创新、产业与城市的深层次地融合,以国际的视野、专业的服务和一流的环境,谱写中欧合作共赢新篇章。
奥地利共和国是高度发达的欧洲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完善,虽为中欧南部内陆国,却被誉为“欧洲花园式国家”,充满历史魅力。
2011年10月,为充分吸收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先进理念、技术,吸引一批奥地利及德语区优质绿色节能环保项目,中奥双方确定选址共建中奥合作示范园区。这一跨越千里的牵手,既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更是国内经济谋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旨在更好地服务对外开放总体战略。
2012年3月1日,中国与奥地利在中奥第23次双边经贸联委会上,明确合作园区落户苏通科技产业园区(现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并正式命名为中奥苏通生态园。2015年3月27日,中奥双方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与奥地利共和国联邦科学、研究与经济部关于共同支持建立中奥苏通生态园的谅解备忘录》,标志着生态园建设全面启动。
中奥苏通生态园处于沪、苏、通“小金三角”中心位置,通江达海、承南启北,是苏通大桥和海太通道北翼名副其实的“双桥头堡”。其启动区域面积10.6平方公里,可覆盖面积100平方公里。2021年1月12日,江苏省商务厅下发《关于认定江苏省第二批国际合作园区的通知》,正式认定中奥苏通生态园为江苏省国际合作园区;2024年6月6日,在中奥经贸联委会第28次会议上,中奥两国成功签署《关于共同支持中奥苏通生态园持续发展的谅解备忘录》,扩展双方合作领域,进一步明确合作举措,并延长备忘录有效期限。
10多年来,生态园持续构建合作网络,赋能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虞越嵩介绍,园区与奥地利联邦商会、州商会、产业集群、律师会计师事务所、专业咨询公司等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驻奥办事处参与各类商业活动,扩大国际影响力。仅2024年,生态园先后成功接待奥地利劳动和经济部代表团等7批次国际访问团队,为双边经贸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生态园深化与奥方在技术、产业、投资等领域的合作,与奥地利上奥州产业集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构建起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命健康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3+1”产业体系。生态园成功招引联钢精密、施特万、史达利等11家德语区制造业领军企业——瑞士联钢精密先后4次增资,总投资达到4亿美元,全部达产后年销售总额可达35亿元;液体硅橡胶加工领域的领军企业生态奥地利史达利集团将亚洲首个生产基地布局于此。在“引进来”的同时,生态园还全方位推动晶朋科技等本土企业“走出去”,协助其在奥地利投资建厂,开启国际化进程。
中奥苏通生态园的建设发展受广泛认可,获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现场调研点赞并刊发经验材料,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9个国际合作园区典型案例。
9月8日至11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举办,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受邀参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对接推介活动,展示中奥苏通生态园在招商引资、产业集聚、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表达深化中奥绿色经济、科学技术创新合作的决心。
自建园伊始,生态园便一直推行“循环共生、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引进奥地利的节能环保模式,委托奥地利国家技术研究院(AIT)研究编制《中奥苏通生态园建设咨询报告》,将其生态理念、产业规划、节能建设等经验引入园区。生态园采用欧洲的绿色建筑技术(被动房屋技术),高标准建成中国-奥地利(江苏)创新合作中心,吸引武珞、中科钛领等一批优质研发、孵化基地入驻。
借鉴奥地利先进的规划开发理念,生态园按照“四先四后”(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招商、先生态后生产)的原则,高起点编制实施各类专项规划近60项,倾力打造“江海生态城、国际创业园”。
作为南通全市率先出台《苏锡通园区关于加大污染减排力度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的低(零)碳园区,生态园在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时,遵循“同样的GDP比低能耗,同等能耗看高产能”的原则,严格筛选调控项目,绿色电力产量占比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园区积极引进思格新能源、懋略科技、神马电力、乐能光伏等100多家低碳经济有名的公司,新能源产业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3。园区大力推广光伏、地热、储能等新能源技术,目前主要政府机构及超七成企业均实现分布式光伏供电和地热能供暖,部分企业“被动房屋技术”厂房已投用。
持续深耕产城融合,生态园依托3公里长江岸线打造江海湿地公园等生态文旅项目,遵循“生产宜业、生态宜人、生活宜居”理念,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领跑全省,水质达优Ⅲ类及以上,正成为长三角宜居宜业的优质区域。
在国际化服务品质提升方面,生态园通过完善功能配套,全域实现“九通一平”,研发中心、人才公寓等载体功能齐全,“一站式”服务中心让企业项目审批“足不出园”;与奥地利经济促进学院(联邦商会下属的专业职业培训机构)和南通工贸技师学院签署《中奥职业培训三方合作协议》,已举办五期中奥多轴数控加工国际班,受训学生近百名;施特万(南通)自动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南通中专合作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术管理人员,第一期学徒已进入企业实习。
此外,诺德安达双语学校、惠灵顿国际学校均已建成招生,满足入园企业的高管及外籍员工高端教育需求;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苏通分院开诊;枫叶小镇奥特莱斯等文旅项目投用;南通中心休闲旅游商圈成为南通市“南部商圈”的重要支点;10多个高端楼盘交付使用,“产业社区化、功能国际化、城市生态化、生活人文化”的愿景正逐步实现。
十载耕耘,硕果累累。作为首家落户生态园的奥地利企业,施特万(南通)自动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从试水投资到全业务布局,如今已成为施特万集团在亚洲的核心生产基地,10多年间,厂房面积、注册资本均增长超10倍。
施特万总部在奥地利上奥州,在高自动化装配以及测试领域经验比较丰富,于德国、美国、中国设有分公司。2013年,该集团落户生态园,布局生产高性能自动化生产线年来的发展离不开园区的支持,未来2—3年,集团将根据发展需要继续增资扩股。”施特万集团董事长彼特·施蒂希特表示。
“施特万是园区中奥友好合作的精彩拼图,为高水平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苏锡通园区党工委书记虞越嵩表示,依托创新驱动,施特万南通公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强到优的跨越。
10多年来,生态园着重加强与奥方在技术、产业、投资等领域的合作。2024年4月,苏锡通园区与奥地利上奥地利州产业集群签署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巩固拓展国际经贸、软件转移等领域的合作成果,深化在现代生产技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机制,推动奥地利“全球孵化器”GIN项目进南通。
2024年10月11日,史达利南通工厂竣工投产。作为全世界液体硅橡胶加工领域的领军企业,奥地利史达利集团将亚洲首个生产基地布局于生态园,预计年产量将突破5亿件高性能弹性体零部件,为园区智能制造产业再添强劲动力。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欧元,占地面积57亩,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将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硅胶产品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生态园已成功招引联钢精密科技、柏德汽车内饰等11家德语区企业,投资总额超4.62亿美元,均为各自细致划分领域内的领军企业;同时促成欧洲斯太尔发动机集团、GE法国公司与园区企业合作,中奥苏通生态园也成为南通德语区公司数最多、长三角地区成长性最强的德语区企业集聚区之一。
在创新驱动方面,生态园持续优化科学技术创新激励体系,实施“金英人才”引进计划,拓展政校企、产学研合作,支持用好各类基金资本,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效。通过实施“科创苗圃”计划,加强企业梯度培育,近年来,生态园高新技术企业数3年翻了两番,高技术制造业占比连续多年全市第一,高新产值占比逐年提升。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园区企业神马电力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通富微电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思格新能源、懋略科技等新能源企业聚焦海外市场,加快研发设计,正向行业独角兽行列冲刺。
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主任黄晓峰表示,园区的蓬勃发展与持续创新,不仅为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和绿色产业落地筑牢根基,更为新发展阶段探索“人工智能+”、绿色经济、新能源等新兴领域融合路径,催生多元协作场景提供了广阔空间。陈伟平 黄丽娟 陈雪阳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hth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