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h电脑:
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的长虹生态园,是市民马桂兰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她来这里的目的不是遛弯,也不是唱歌,而是摄影。来公园活动的人,成为她镜头定格的美好瞬间。在她多年的拍摄经历中,长虹合唱团是她跟拍时间最长的团队。
长虹生态园南临长江道,东依津河,占地超33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7万平方米。公园原名“湾兜公园”,名字里的“兜”字,藏着一段与墙子河有关的往事。
据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总院有限公司规划八院副院长冯天甲介绍:“之所以叫做湾兜,是跟这一个地区的地名有关系因为墙子河在流经公园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兜囊的形状,因此而得名。”
湾兜公园始建于1953年,但由于当时基础工程建设缓慢,公园始终没能线日,沉寂了三十年的湾兜公园重建后开放,因两侧临长江道与红旗路,故更名“长虹公园”。33.9万平方米的园子里,三分之一是水面,波光粼粼里映着人们的笑脸。2008年,长虹公园再次迎来蜕变:完善五大功能区和20多个景点,更名为“长虹生态园”。依照“山水园林、南派建筑、植物造景、生态造园”的原则,公园经过重建,融合了北方的开阔和南方的精巧,移步异景,皆具匠心。
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规划分院院长刘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湾兜历史的空间基因,从没有消失过。公园的核心水域,包括柳池的柔和曲线,还有中部水域向陆地轻微的凹进,这些都是当年水陆肌理的一个空间延续。既保留了北方园林的开阔大气,又引入了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南派风格的建筑。通过建筑和自然景观的融合,营造了北国江南的诗意氛围。”
提升改造后的长虹生态园,景色宜人,绿草成茵,百花盛放,人文气息浓郁。尤其碧桃园,以面积大、品种多、花期盛,闻名津城,自1995年起,每年一度的碧桃节,成为津门赏花胜景,人们前来踏春、摄影,捕捉春天的气息。
十几年来,马桂兰的摄影镜头中,还装进了公园中更多生动的表情:西码头百忍京秧歌高跷老会,连续8年在公园里训练,终于被成功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这座从湾兜走来的公园,有复刻历史的水域,有南北交融的景致,还有四季变换的动人风光。而那些晨光里歌唱的身影,镜头后执着的目光,属于每个享受生活的普通人。他们让园林有温度,让时光有刻度,他们是公园里最动人的风景。(今晚报 叶平)
晨曦初照、垂柳依依、鸟鸣婉转,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的长虹生态园在一片生机勃勃中苏醒,开启了活力满满的一天。
漫步园区,园内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水波粼粼,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又不失北方园林的大气磅礴。公园设置了游览休闲区、健康运动区、植物观赏区、水上活动区等多个功能分区,以满足多种人群的多样化休闲需求。早晨,周边百姓可以在健康运动区健身;白天,一家人可以在游览休闲区漫步,欣赏自然美景;夜晚,绚丽的夜景灯光秀又为市民提供了浪漫的休闲体验。无论是每天在红歌广场小亭子放声歌唱的长虹合唱团成员,还是在公园里练习八段锦、跳广场舞的市民,都展现出天津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长虹生态园,前身名为湾兜公园,始建于1953年,因当时基本的建设缓慢,沉寂了三十年。1986年,在南开区政府的积极推动和群众踊跃参与下,公园得以重建开放并更名为长虹公园。此后几经改造,当年的长虹公园已蜕变为“长虹生态园”,从单纯的城市绿地蜕变为集休闲、娱乐、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场所,实现了从传统公园到多功能城市绿洲的华丽转身。
在这里,每年一度的碧桃节,是津门赏花的盛事,人们纷纷前来踏春、摄影,感受春天的气息,传承着这一传统民俗文化。西码头百忍京秧歌高跷老会更是连续8年在公园里训练,并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民间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这里,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可以感觉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从城市发展角度来看,长虹生态园的升级改造也具有示范意义。以往,市政公园运营主要依赖财政资金,面临、设施陈旧、项目单一等问题。2023年,我市有关部门创新引入社会资本,采用“投资+建设+运营”模式,企业投资6800万元参与改造。在保证生态红线、公益红线和安全红线的前提下,引入游乐元素、景观元素、灯光秀元素、演艺元素等文旅跨界项目,不仅盘活资产资源,避免闲置浪费,还激发了公园空间活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作为城市发展的“亲历者”,长虹生态园以其独特的魅力,丰富着百姓的业余生活,成为天津城市精神的生动写照。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天津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又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展现着时代风采。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长虹生态园将继续陪伴着天津市民,见证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成为人类心中的幸福港湾。(天津日报 杨振宇)图片
,hth官方